English

走钢铁工业的精品之路

——记联合重组后的上海宝钢集团公司
2000-07-17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余传诗 我有话说

重大的战略性改组

1998年11月17日,宝钢与上海冶金、上海梅山三家钢铁企业实行联合。

这是对上海地区钢铁工业国有资产的战略性重组,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重大决策。

改革开放以来,我国钢铁工业迅猛发展,钢产量由1978年的3178万吨增长到1997年的10891万吨。从产量看,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钢铁生产国,然而,我国离钢铁强国还有不小的差距:企业规模不大,技术装备陈旧,生产建设低水平重复;从产品结构看,生产成本高,技术含量低,高精尖产品少,拳头产品缺乏。一些高档次、高附加值的产品,我国不能生产,有的虽能生产,但质量不及国外先进,仍需进口。这些严重影响了我国钢铁工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。对钢铁工业进行结构性的调整,势在必行。

上海地区三家钢铁企业的联合重组受到了党中央、国务院的高度重视。130亿元的地方净资产一次整体划拨给中央企业,这是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国资流动,改革和调整的力度,前所未有。

曾有人担心,三大钢铁企业组建集团,负担沉重的上海冶金、上海梅山所属的10多家企业会不会把宝钢拖垮。一年的实践证明,上海宝钢集团公司不但平稳地走过了磨合期,而且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了脚根,经济效益有了很大提高。重点项目提前达产,管理成本下降,全年利润达15.03亿元。

国有老企业重获生机

三钢联合后,集团公司决策层充分发挥宝钢主体企业的综合优势,通过生产要素优化配置,帮助老企业打好扭亏解困攻坚战。在资金上,利用宝钢的信誉,为老企业贷款担保,对特别困难的企业直接注入资金;在销售上,利用宝钢庞大的国内外销售网络,帮助困难企业货畅其流;在原料供应上,优先满足老企业的需求,在管理上,大力推广宝钢现代化管理的成功经验;在技术上,派专家组帮助指导,在集团各方的努力下,老企业经济效益普遍改观。

浦钢是有80年历史的老企业。联合前亏损严重,生产经营难以为继。联合后,集团公司派出调查组摸清亏损原因,积极向主管部门反映情况,争取支持。同时派出强有力的班子加强管理,淘汰落后装备和工艺,利用钢材销售趋旺、价格上扬的机会,及时组织生产市场急需的产品,销售大增。原定今年年底止亏,结果5月份便实现了这一目标。

益昌薄板有限公司联合前连续5年亏损88亿元。重组后,益昌采用增资扩股的方式,注入发展的动力。新班子转变观念,导入全新的经营观念和管理模式,对财务、销售、生产大刀阔斧进行改革,摆脱了当时企业陷入的“生产成本高,价格压不下,市场销不动,产品库存多,资金难回笼,经营转不动”的恶性循环局面。实现重组后第一个月减亏500多万元,第二个月减亏600多万元,第三个月扭亏为盈,1999年全年盈利1200万元,今年上半年已实现利润1225万元。重组使益昌呈现勃勃生机。

重组后,上海宝钢集团公司累计投入50亿元资金,淘汰落后炼钢能力79万吨/年,一钢公司的2500立方米高炉和梅山公司的150吨转炉连续相继投产,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。

建设中国钢铁工业的精品基地

优化产品结构,发展钢铁精品基地,是国务院副总理吴邦国对重组后的上海宝钢集团公司提出的要求。

宝钢集团公司按照国务院的要求,根据世界钢铁工业的发展趋势,及时编制出企业总体发展的战略规划,提出重点发展我国短缺的高档次钢材品种,逐步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汽车用钢、石油管、造船板、不锈钢、电工钢和高级建筑用钢等6大类产品的精品生产基地。

为了实现目标,宝钢公司将集团内钢铁设计、科研的精兵强将集中起来,先后组建了上海宝钢研究院、上海宝钢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和上海宝钢设计研究总院,发挥重组后科研力量的整体优势,加快实施技术创新,为钢铁精品基地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持。

宝钢具有400万吨冷轧产品的生产能力,占中国冶金行业的半壁江山。建设精品基地,冷轧部负有重任,他们确定“树精品意识、建精品基地、创精品效益”总方针,坚持技术创新,开发钢铁精品。冰箱面板是冷轧产品高档次的标志,而1420冷轧原设计只能生产镀锡产品,他们创造性地提出在1420冷轧上生产冰箱面板。如今,海尔、科龙等冰箱已开始使用宝钢生产的产品。外国专家预言,要开发DI材和镀锡K板这样的精品,没有3年时间不行。但冷轧部35岁的工学博士李俊,坚持在生产现场从事技术创新,在1420冷轧全线贯通3个月后就研究开发出能满足用户需求的DI材。宝钢主体依靠技术引进消化和自主创新相结合,大力开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。联合第一年,开发新产品38项,试制新品种47项。

宝钢,我国钢铁工业的希望之星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